文史哲人才培养也要从娃娃抓起(2)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儿童、少年时期读这些书籍,能够读懂吗?今天人们对此不无疑问。而金克木对此讲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道:这些书,除《易》、《老》以外,“大半是十

儿童、少年时期读这些书籍,能够读懂吗?今天人们对此不无疑问。而金克木对此讲了自己的见解。他说道:这些书,除《易》、《老》以外,“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常很切实,用语也往往有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从前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的。主要还是要引起兴趣。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别是不能抠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金克木是过来人,他是有体会的。而且,上述学人的阅读实际也印证了金克木所说的话。如顾颉刚7岁时读完了《孟子》之后,他的父亲让他读《左传》,顾颉刚回忆说:“我读着非常感兴趣,仿佛已置身于春秋时的社会中了。从此鲁隐公和郑庄公一班人的影子长在我的脑海里活跃。”继而又读诗经。关于诗经,顾颉刚这样说:“我读《诗经》,虽是减少了历史的趣味,但句子的轻妙,态度的温柔,这种美感也深深地打入了心坎。”这就是说,儿童对经典著作和优美的文学作品,固然是不能完全理解,但又不是没有感受。这也就够了。孩子能够有所感受,有部分的理解也就足够了。更多的理解,是留给未来岁月的。

相比之下,今日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中,《语文》、《历史》等课程内容过于简单了。起不到为文史哲人才的成长打下基础的作用。一个人小学阶段完全没有经典的教育,甚至是什么经典都没有读,中学也只是读过一点点古文,而没有读过完整的经典著作,考入大学,学习中文、历史、哲学之时,才开始阅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读《近思录》、《传习录》,读《史记》、《汉书》,这已经晚了!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qikandaodu/2021/0226/447.html



上一篇:人文中稿
下一篇:苏渊雷打的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