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文史哲之间读中国文史哲汇通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中国传统国学中,文史哲本来是不分家的。这些年,由于受到现代学术理念的影响,文学、历史和哲学成为三个界限分明的学术领域,研究者们也各守畛域,较少进行跨界研究。最近
在中国传统国学中,文史哲本来是不分家的。这些年,由于受到现代学术理念的影响,文学、历史和哲学成为三个界限分明的学术领域,研究者们也各守畛域,较少进行跨界研究。最近,读了我国著名古代散文研究专家谭家健先生《中国文史哲汇通》(齐鲁书社2009年)一书,颇有耳目一新之感。此书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文史哲三方面的论著,可以说是一部努力突破文史哲的界限,回归传统国学的系统性著作。 全书分为《中华文化史专题》、《中国认识论述略》、《中国文学史精读》三编。其中《中华文化史专题》包括:古代称谓、科举考试、历代学制、历代官制、地理沿革、历代兵制、历代俸禄、古代岁时历法、中国民间信仰、古代体育、杂技和游艺、古代的“机器人”十二个专题,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诸多重要方面;《中国认识论述略》以专题、专人的方式对先秦至清代的中国哲学中的认识论进行了系统的评述;《中国文学史精读》则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古代文学的一系列论文,从先秦两汉直到元明清。 总的看来,此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打通文史哲界限,努力回归传统国学理念 此书并非简单的文章著作汇总。正像书名《中国文史哲汇通》所彰示的,全书写作中贯穿着作者一种非常有意识的追求,即,力图打破文史哲间的界限,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进行学术研究。这一追求不仅体现在作者能够自由出入于文史哲的研究领域中,也体现在其研究视野的交叉上。 作者是我国古代散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先秦诸子用力尤勤,著有《中国古代散文史稿》《中国文化史概要》 《墨子研究》等书,这些书横跨文学、史学、哲学等研究领域,体现出作者意欲汇通文、史、哲的一贯学术追求。这份追求也延续在本书的写作中,使得本书在研究古代典籍时,常常能超越学科的界限,从新的视角重新发掘典籍的价值。例如,东晋僧肇曾提出著名的佛教理论“般若无知”论,作者在论及僧肇时,不但对其佛学思想进行评析,而且还从文学角度对僧肇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就整个《肇论》而论,析理之精微,文辞之流畅,确实超过何晏那种注解式的文章。如果撇开哲学观点不论,单从散文写作来讲,确有特色。……我更喜欢《物不迁论》。该文的名句如:‘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故意颠覆常识,极力夸张形容,文句辞藻华丽,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赋和骈文之美,在中国古代哲理散文史上不可多得。”(《僧肇的神秘主义的“般若无知”论》)这些点评,与一般哲学研究的视觉显然是有所不同的。又如,研究刘禹锡的学者,一般多着力于发掘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作者却能另辟蹊径,对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刘禹锡的时空观》一文,通过对刘禹锡《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 《天论》等文的分析,探讨了其时空观。此外,先秦《先秦诸子的救灾观》《先秦史籍之救灾思想》《〈左传〉之救灾观念与措施》《曾巩的救灾理念与实践》等系列文章,正是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救灾观念进行研究,已经超越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此类例子甚多,均显示出作者不为学科所囿,力图有所突破的意向。 二、脉络清晰,时有新见 本书作者所涉足的中国文化史、中国认识论以及中国文学领域,学术界相关的论著已经不少。尽管如此,这本著作依旧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清晰、流畅之语言对所言论题进行梳理。此书各项专题中都有大量知识性的文字,但这些文字并非只是对现成资料和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在吸收、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因此读上去非常清晰、晓畅。书中无论是介绍一个作家,一本书,或者一个观点,都是将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从而使读者在历史的坐标系上对其价值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印象。比如,在介绍《荆楚岁时记》一书时,文章前段说:“《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专记荆楚地区风俗时令的著作。在它之前,专记时令之书有:《礼记》中的《月令》、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等;专记风俗之书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晋周处《风土记》等。《荆楚岁时记》将这两方面合而为一,而且专记一个地区,这在当时属于首创。”(《古老的风俗记—— 〈荆楚岁时记〉》)短短几句话,既将古代风俗时令类著作的历史进行了介绍,也将《荆楚岁时记》的价值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些地方貌似平易,其实都可见出作者深厚的文史功底和认识问题的高度。二、时有新见。本书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常常将各种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对比,然后发出个人的见解。这些见解多集中在书中的评述文字当中,例如,在评述孔子的思想和认识论时,作者写道:“有人认为孔子论言与行纯属伦理学范畴,与认识论无关。我认为,他已经涉及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知识必须付诸实践才有价值。有人批评孔子的‘行’限于封建道德修养,我认为虽然包括但并不限于封建道德。它已是一般哲学范畴,具有普遍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行’中应有之义。”(《春秋战国的认识论》)这些观点既能出之己之裁断,又不离题发挥,断章取义,结论公允,实事求是,往往给人以启发。 除此而外,此书收录的一些综述性质的文字,如《九十年来中国文化史著作举要》、《中国古典诗词曲总集举要》等几篇文章,收罗详实,也是颇见功力的综述文字,对于一般需要了解这些方面知识的读者来说,也可以起到工具书的作用。 文史哲的汇通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何达到“内在精神的融通,跨学科大思维的观照”,是文史研究者需要共同去探索和努力的一项工作,此书的努力,虽然还是一个开端,但它为我们的文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qikandaodu/2021/0430/554.html



上一篇:现代诗技艺透析在台湾出版
下一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稿约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