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引领创新,《文史哲》让世界读懂中(2)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51年9月,《文史哲》发表了历史系教授赵俪生的《武训当时鲁西北人民的大起义》,又拉开了一场关于农民战争史的讨论。此后,在50年代中前期,他陆

1951年9月,《文史哲》发表了历史系教授赵俪生的《武训当时鲁西北人民的大起义》,又拉开了一场关于农民战争史的讨论。此后,在50年代中前期,他陆续发表了《北宋末的方腊起义——“中国农民战争史”之一节》《明初的唐赛儿起义》《北魏末的人民大起义》《论有关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几个问题》等13篇文章,被认为代表当时中国高校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赵俪生的学生、学者秦晖称,这一研究范式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主导该领域。

《文史哲》自创刊伊始,便把“繁荣学术、提倡争鸣、奖掖青年学者”奉为办刊宗旨。华岗校长即有每期要尽可能推出一位新作者的“硬性”要求。著名的山大“两个小人物”李希凡、蓝翎,就因为在《文史哲》第9期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关注而名震一时,也成为办刊史上浓重的一笔。

正因为善于扶植学术新人、识拔“小人物”,学者季羡林曾盛赞《文史哲》:“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有一登龙门之感。”

凭借独到的办刊思路,《文史哲》杂志印数及影响力激增。1951年初秋,华岗作为山大上任不久的校长,应华东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邀请,曾到上海“述职”。陈毅元帅在一次宴请会上,曾盛赞《文史哲》开风气之先,各高等院校都应当仿效。

“办成世界的汉学名刊”

《文史哲》不断反映山大人文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新成果,反过来又推动山大人文科学教学和科研的不断进展。

自1954年7月起,《文史哲》先用十八期连载的方式将陆侃如、冯沅君改写的《中国文学史简编》推向学术界。论者认为,“这是解放后用新观点、新方法完成的第一部系统的文学史”“山东大学文学史研究的重镇地位由此确立”。萧涤非的《杜甫研究》(上卷)出版前,也自1955年起在《文史哲》上连载,山东大学杜诗研究的声誉一举奠定。

历史系的学科建设则通过中国史专门化的思路进行。当时众多高校对“专门化”各有各的理解:北大以断代史作专门,如所谓的“宋史专门化”;山东大学则采用现在流行的规范的“专门史”的方法,开出“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三种“专门化”课,由此带动了历史系的学科建设。这些学科的提出和设置,在当时都是破天荒的、没有先例的。

在守正中创新,《文史哲》编辑部始终努力让杂志站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前列,做中华文化复兴的排头兵。2014年,《文史哲》英文版创刊,便是呼应。

《文史哲》英文版的最大特点在于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并非中文版的简单移植或精编,而是每期集中一个海内外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如经学、理学、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汉赋、道教、佛教等专题。编辑部计划英文版能把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知识点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西方汉学界,成为中国文化史研究上的一个非常完整的系列。

王学典表示,要让英文版成为海外学者观察中国内地学界的窗口,使中文版成为中国内地学界观察西学变化的窗口,而且是最佳窗口。“使《文史哲》中、英文版实现良性互动、深刻互动,办成世界的汉学名刊。”

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文史哲》获得国际汉学界的普遍认可。“《文史哲》这份学术杂志,在20世纪,对海外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和青年学生而言,是憧憬的对象、指路的明灯。”日本中国学会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知久说。“借由这份杂志,中国学者可以在国际对话中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而西方学者也能加深、扩大自己的研究。这对学界整体以及受益的个体而言,都是难得的福音。”斯坦福大学人文科学名誉教授王靖宇评价道。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zonghexinwen/2021/0610/575.html



上一篇:《文史哲》的光
下一篇:读书|文史哲不分的中国文化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