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枝独秀,守护清流!贺立华教授回忆在《文史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贺立华,1948年生于山东平阴,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留校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2011年4月30日,他在《山东大学报》发表题为《守护清流》的文章,回

贺立华,1948年生于山东平阴,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留校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2011年4月30日,他在《山东大学报》发表题为《守护清流》的文章,回忆自己在《文史哲》工作30年的点点滴滴。

办刊人的清醒

刚来(编辑部)报到,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以文史见长的《文史哲》竟然栖息在数学楼上,颇有一点儿“寄人篱下”的味道;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个当时发行量达70万份、名扬中外的《文史哲》办公条件竟是如此之差:编辑部只有一间20多平米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兼作资料室和会议室,满满当当积攒了三十多年的图书资料,书架占满了大半个房间;剩下的小半间屋子安放着一个小型号的破旧乒乓球台,权当多人共用的大“办公桌”了。

当时主编是刘光裕教授,书记是龚克昌教授,编辑有韩凌轩教授、史学通教授、顾琴芬教授、寇养厚教授等。他们都是有名望的学者,也都是谦谦君子。每逢上级下达个评先进或评模范的“指标”,大家总是礼让再三。在这种情况下,我总因年轻而被关照,至今我还记得韩凌轩教授坚辞大家评他省级一等奖,硬是把“指标”塞给我,他的观点是“你年轻需要”。年轻者被关照,年长者被尊重,这是《文史哲》的传统。

《文史哲》不是世外桃源,我在编辑部的这三十年间见证了它经历过的几多风雨:“反自由化”“反精神污染”“反和平演变”“反对西化”等一系列程度不同的政治运动。面对这一切,编辑部的教授们始终比较清醒,他们这样说:《文史哲》是学术期刊,它只能研究沉潜下来的历史。一切现象都可以研究,但《文史哲》的研究只能限定在学术范围内。

办刊人的尊严

《文史哲》自1951年创刊始,编辑班子就是由山大各院系的教师组成,起初都是课余兼职,后来形成了专业班子。如今,《文史哲》仍然继承了前辈均为教师职称系列的传统,在这里工作的教授不少是硕导、博导,他们仍然在各院系上课,仍然带硕士、带博士。他们有繁重的编辑工作,也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但是,不管他们教学成绩多么优秀,都是不算工作量的,都是不计课时费、不领取报酬的。所以这一块收入,明显不如院系的老师。

《文史哲》不是创收单位,所以教师们的津贴不管是几级岗,均享受半额。外界许多人戏言:《文史哲》是捧着金饭碗没饭吃。没错,它有足够的条件“创收”,但它没有。不管《文史哲》发行量是几万还是几十万,它的收入都会进入国库,都会周转为印刷费。在众多报刊下海走市场“卖版面”“创收”的今天,《文史哲》高枝独秀,守护清流。

办刊人的坚守

五年前,学校派著名学者王学典教授出任《文史哲》主编。这位个性鲜明的老兄的确很“刚”:他坚决地拒绝了本校照顾类的发稿;坚决抵制“近水楼台”,包括本部同仁也拒不给情面;坚决地撤销了照顾低档次文章发表的“增刊”;坚决地回绝了各级领导的推荐稿。学典兄在没来编辑部的前十多年间,《文史哲》发表了他的十多篇论文,他是为《文史哲》创造声誉的栋梁作者,但是自从他来到编辑部任主编五年多,就再也没利用《文史哲》发过一篇文章。他说“《文史哲》是稀有资源,只要我在此当一天主编,就绝不在此发一篇文章,绝不能利用它为自己谋私利。”也许,这就是他敢于“刚”性决绝地抵制流俗的资本和底气吧。

以王学典教授为主编的《文史哲》这班人马,是一个敢于向物欲流俗、向学界腐糜之气说“不”的优秀团队,是一个“任尔东西南北风”,依然痴心不改的坚强集体,他们守护的正是《文史哲》前辈学人流传下来的以学术为本的“铁肩担道义”的那股清流。恰如山大原校长徐显明教授在祝贺《文史哲》荣获国家最高奖“政府奖”时,高度评价《文史哲》团队时所言:“当你们拒绝权贵和铜臭的时候,你们已经获得了尊严!”

(来源:山东大学报)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zonghexinwen/2021/0512/568.html



上一篇:事发郑州:农民工坐公交怕弄脏座椅 司机这句话
下一篇:《文史哲》:薪火相传七十载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