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中国的南极,因苏东坡而精彩(3)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回顾冼夫人的一生传奇功绩,用宁济庙正殿前的对联来概括是再好不过了,“德化诸蛮,四海咸尊圣母;泽被众庶,千秋常仰夫人”。 到了隋炀帝大业年
回顾冼夫人的一生传奇功绩,用宁济庙正殿前的对联来概括是再好不过了,“德化诸蛮,四海咸尊圣母;泽被众庶,千秋常仰夫人”。
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又改崖州为朱崖郡,后又分置儋耳、临振二郡,儋耳郡郡治义伦(即今儋州)。唐武德五年改儋耳郡为儋州,儋州之名由此开始。虽然此后频繁更名,如唐天宝元年改为昌化郡、北宋熙宁六年改为昌化军、南宋端平二年改称南宁军,但从明洪武二年复改儋州后,儋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初。
唐宋:地狱里的光
因为海南遐州僻壤、文身断发,所以唐宋时期一直成为朝廷贬谪胜地。今海南的五公祠纪念的就是唐宋时期被贬海南的五位名臣贤士:唐代名相李德裕、宋代抗金名臣金纲、政治家赵鼎、贤臣胡铨及名臣李光。
虽然这五位政坛大佬并非都是贬谪儋州,但是他们对儋州的历史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当然,谪居至此的还有将儋州推上历史舞台的“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
北宋绍圣四年六月,苏轼被贬来琼,即将与阔别三年现在被贬雷州的弟弟苏辙相见,心中十分高兴,写下了“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的句子。
后来兄弟俩短暂一见后苏轼就开始了谪居儋州的生活,天意弄人,兄弟俩这匆匆一见竟成永别。六月底,苏轼到达儋州,在游览时写下《儋耳山》一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者,尽是补天馀。”以石自喻,何其旷达。从此开启了他在儋州3年的谪居生涯。
初到儋州,苏轼的感觉就是“食饮不具,药石无有”、“故儋耳地,非人所居。”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来了儋州就得做点有意义的、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因儋州“阅汉魏六朝至唐及五代文化未开”,而且这里的学舍“先生馔已缺,弟子散未臻”,所以苏轼与几位朋友一寻思,得开个学堂,教化百姓。
在儋州百姓的帮助下,学堂筹建完毕,取杨雄“载酒问字”典故,名曰载酒堂”。苏轼在这里教徒授课,“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极大地促进了儋州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苏东坡改变海南
苏轼教授的学生中有一个叫符确的,后来在大观三年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而后符确继承老师的事业,回到儋州开坛讲学。此外还有慕苏轼大名,远道而来的求学学子,如“自江阴担簦万里绝还往见”的葛延之,“往从之游,气和而言遒,有中州士人之风”的琼州人士姜唐佐。
明代琼山进士唐胄在《重修儋州儒学记》中说到:“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有士莫盛乎儋。”可以说苏轼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琼台纪事录》中评价道:“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元符三年五月,苏轼接到诰命,得以北归,接到通知后,高兴地写下“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在离开海南时又留下“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的诗句。
就在苏轼离琼后的50年,时年73岁的南宋名臣李光踏上了儋州这片土地。作为苏轼粉丝,年迈的李光决心要效仿偶像,努力发展文教,振兴儋州教育事业。他在《昌化军儒学记》中写道“予放逐至此,得与士子杖策相从”,虽然“余方老病,废墨砚”,但还是不遗余力的发展教育。
5
经过李光在儋八年期间的贡献,儋州的教育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士皆激发奋励,求师学古,讲先王之道,考六经之文,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弦诵之声,洋洋盈耳。教化行于上,而风俗美于下。”虽然现在人们对于儋州的印象停留在苏东坡身上,但这位南宋名臣李光对于儋州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
元明清:改土归流的失序
元至元十五年,元朝大将阿里海牙率兵南伐,十月,元军登上海南,杀琼州太守赵与珞,置琼州路安抚司及万安军、吉阳军、南宁军三个军,标志着元朝政府对海南进行正式统治。
因为岛上以黎人为主,所以元朝政府在海南采用土官制度,即当地的官员、士兵皆从当地黎人中选拔、招募。虽然土官制度对巩固当地统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元朝统治上的贪污腐败、苛捐杂税,还是让海南地区的人民反抗斗争越来越多。据史籍记载,短短几十年内,海南爆发出三十多次人民起义抗争,史书记载为“终元世,黎寇不息”。
明洪武元年,廖永忠率军南征,海南守将投降,朱元璋改琼州府为琼州,置琼州、崖州、儋州、万州四州,废除土官制度,并下令“州县各另除官,不用土人。屯兵子孙,尽革为民。以峒管黎。”朱元璋还天真的以为“前代谓儋崖为化外,以处罪人,朕今天下一家,若有风俗未淳,宜更择良吏治之,岂宜居罪人耶”。虽然想的很美好,但这种天下一家亲的政策只不过是朱重八的自我意淫。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zonghexinwen/2021/0318/489.html



上一篇:文史|“悯农”的李绅为何被称为“短李”
下一篇:书海夜航:执编《浚县古城文史资料荟萃》手记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