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显超绝情远见匠思苏州况公祠改造艺术管窥(2)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个阶段图文展示外,还配以“况钟与苏州”的查询屏,详细介绍况钟在苏州铺路筑桥、重修府学、延续文脉、修祠立德等具体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

三个阶段图文展示外,还配以“况钟与苏州”的查询屏,详细介绍况钟在苏州铺路筑桥、重修府学、延续文脉、修祠立德等具体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段现代多媒体幻影成像,形象地还原了苏州百姓挽留况钟和护送况钟灵柩回归故里的场景,其情、其景催人泪下。⑥

第三展厅——政德润苏厅,展示况钟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既有况钟律己正人、崇尚俭朴、力戒奢靡,又有善事父母、严管子女、君子之交、举荐贤才,也有息讼止争、劝善惩恶、淳风化俗等。

第四展厅——德言誉赞厅,展示的是况钟政德的社会影响。该厅以况钟书房“退思斋”的面貌出现,书桌前设置一块电解玻璃以作屏风。况钟生前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写有不少诗文,后人将其文稿编辑为《况太守集》16卷,卷首、补遗各一卷。光绪十七年(1891)又刊刻《况靖安集》,全书八卷,首尾各一卷。五百多年来,历代骚人墨客和史学家对况钟也有极高的评价。电解玻璃以春夏秋冬四季展示文字,播放时便于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该厅还设有展陈柜,展示《秋江送别诗并图》卷和《况苏州赠行倡和诗》。⑦

第五展厅——政德传承厅,展示政德文化的源远流长。古往今来,贤官廉吏、政德精神一脉相承。在这个展厅里,按照时间顺序陈列了12位与苏州有关的古代贤官廉吏的画像,分别为陆绩、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王鏊、海瑞、冯梦龙、张国维、汤斌、林则徐、李超琼。

第六展厅——政德绵长厅,展示政德文化的传播弘扬。这里主要展陈与况钟有关的文创产品。

在六大展厅的基础上,布展者巧妙地利用了四个过渡区。一是内廊道的4块苏式砖雕,讲述的是况钟来苏的背景。第一块砖雕,反映天下“九府难治”。第二块砖雕,反映苏州“繁剧尤甚”。第三块石雕,反映明初选官“三途并用”。第四块石雕,说明靖安“才出龙冈”。二是戏台,用于播放与况钟有关的视频或真人演出。三是后院天井,依托粉墙绘制况钟诗意《仙鹤绕堂图》。四是外廊道,以书条石刊刻诗文。

“相地”构筑与空间界定

况公祠由于年久失修,又长期外租企业,几濒湮毁,一些区域也是因企业办公之需,肆意更改,比如享堂沦为仓库、院落水泥硬化、落地门窗改为铝合金。院内游园,草木无人打理,正如秋水翁在《况公祠记》里所记述的“崩榛塞路,荒葛冒途,昔之石刻遗像埋没于荆榛瓦砾间”。⑧

园林于古于今,其性质是不同的。过去,江南的园林都为私人生活场所,而当代改造,往往将私享性质场所变迁为公共文化空间。在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里,市井气、烟火气与士夫气书卷气的嫁接,廊庙江湖、咫尺山林,在审美意味上别有情致。况公祠的改造,如何既要保持市井气、烟火气,彰显个性,又能适合大众的审美?这需要改造者从景观布局到景致设定都要做一个全新的考虑。法国当代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将有意味的空间创造出来,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⑨以往苏州园林的构建,也直接印证了这一理论,也就是说,一个被建构、被创造的文化空间,其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或单一或组合而成的物质实存景观,而是弥散着文化情氛、触发人精神共鸣的景致。

图二 游园“理水”和山石

图三 框景腊梅

图四 冬日延秋舫

况公祠所在早为五显庙,况钟《辟疆馆记》记载曰:正统三年,以五显王灵异,三祷旱潦皆应,请于朝为重兴楹桷,落成后,为辟疆顾况之园。⑩所以,从地理上来说,况公祠原本就符合艺术园林的特征。也正因为这一点,为况公祠的艺术构建准备了先决条件。《园冶》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从中可以看出,“相地”是构建园林首要考虑的因素。地形是否恰当,环境是否合适,树木花卉、地理条件,都是“相地”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园址地理位置和邻借条件的不同,园林的主题、内容往往会有差异。况公祠的改造,一方面是呈现出与况钟有关的史料展陈,这从内容的布置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要呈现出作为园林的特性,这就需要布局的巧妙构思。这种构思在改造后的况公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布局。况公祠总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可谓小巧玲珑,建筑较为紧凑,能做文章的空间很小,仅有享堂西侧的游园和西院天井有布局空间。改建正是从小游园入手的。以“延秋舫”为中轴,先是“理水”。“水令人性淡,石令人近古”,改建者在游园里开掘了一丬水面,“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南北走向的人工“湖”占据游园西侧,院落围墙长廊循水而建。(见图二)二是山石。围绕水面,选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湖石,或叠或掩或隔,游览者只要不断变换方位、视角,眼前就能展现多层次的画面,达到“一角度一景”的境界。三是植物。小游园利用植物起到绿化、装点空间的作用。既注重单株布置,也注重与其他景物的搭配,通过植物特有的姿、色、香、韵,形成况公祠游园诸多的造景形式;植物的高、矮、疏、密等,形成况公祠诸多的组织空间;植物的枯荣变化表现四季更迭、万物兴衰交替:秋有橘树和红枫,夏有紫薇。水中的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况公祠主题相吻合。四是建筑。循水建廊,水面筑桥,利用贯通之门构建半亭,使石、水、桥、廊、亭、井、舫、树等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qikandaodu/2021/0303/455.html



上一篇:论档案与文史资料的关系
下一篇:活用地方文史资源让语文学习更接地气以陕西镇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