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显超绝情远见匠思苏州况公祠改造艺术管窥(3)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框景。如果说游园改造是造景,是将环境与建筑巧妙结合,让人获得美不胜收的效果。那么,况公祠改造巧妙借鉴古典园林中框景的手法,就是把原本游人

框景。如果说游园改造是造景,是将环境与建筑巧妙结合,让人获得美不胜收的效果。那么,况公祠改造巧妙借鉴古典园林中框景的手法,就是把原本游人不经意的画意诗情定格放大,让游览者视线聚焦,从而形成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载体,就像一张尺幅巨大的宣纸,映衬湖石、树木、竹丛、花卉、藤蔓等。走在园中,穿过门窗,视线所及之处均被定格,构成一幅具有层次感的画面。(见图三)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图画观矣。”况公祠这种方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了似隔非隔、若隐若现的美学特征,让人产生丰富美妙的文化遐思,看似任意随性,实则匠心独具。

借景。框景体现的是一种空间的界定,把人的视线聚焦,那么,借景则是把墙外或远处的景观“借入”或“引入”园中,为我所用,为我所赏。况公祠的改造,大胆地采用了此法。通过洞门、漏窗、曲廊、楼阁、屏风等相互借景,使不同空间的景致相互渗透、相互呼应,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况公祠在这方面,成功借用了苏州会议中心的空间层次,色彩材料的互为映衬,非常巧妙而得体,看似单个独立,实质上相互影响,互为风景,局部的和谐美统一于整体且构成大方向的美,使景致获得了充分的绵延性。(见图四)

留白。况公祠的改造,没有因为地理空间狭小,而刻意填满空间,反而注重构建中的张弛有度,体现布局的疏密节奏,这一点体现在“留白”的运用上。留白手法在古典园林的建设中常被运用,主要是为了让观赏者产生一种心理的代入感。走在况公祠的曲廊,静态的空间充满了自由的活力,密集布置的黑色书条石与整片的白墙构成对比,虚景与实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气韵生动。

“文史”兼容与文化情怀

园林的构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样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荟萃了文学、历史、哲学以及园艺工事等,而其中文史往往是最基本的。恬淡自足,云深不知处,私家园林安放的是园主人心中的山水之境,在园主人心中,青山绿水、幽林精舍,都市的喧嚣与熙攘,只是被折叠的尘梦。但山水清音、草木天趣、闲居雅境,成全自身的审美生活,往往借助文学来纵情抒怀,在抒情达意中把一草一木融入生活,把最美的情愫留在文字里。比如,苏东坡喜雨,他就有个名曰“喜雨斋”的书房,甚至为一座亭子命名“喜雨亭”,其谓:“亭以雨名,志喜也。”还有王维之辋川别墅、杜甫之锦官草堂、林逋之溪山小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还有人人把撷取窗下的诗意,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所写的“一篁修竹”“一畦苏带草”,计成在《园冶》中所写的“蕉叶”“幽梅”等,通过手书口吟,在他们心里,这些抵得上十年的尘梦。

图五 书房“退思斋”和电解屏屏风

同样,况公祠在改造中,充分运用了文学、历史对构筑况钟精神家园中的点缀作用。一是巧用况钟的书房。书房悬挂况钟手书《退思斋自记》。文章是况钟心迹的流露。“盖无心之失,贤智所不能免,但贵能改过。且鲁论云‘过则勿惮改’,其垂训深矣。”文章一开始交代书房名称的由来。接着,纵笔阔论,交代自己的忧思:“余质性鲁钝,又学问鲜克,见闻鄙陋,一旦蒙天子寄以大郡,政务纷纭,庶狱繁杂,加以猾吏豪民,日接不暇,余夙夜战兢,无一事一时不殚思竭虑,深惧检察未周,陷于罪戾,上以辜负君恩,下以招小民嗟怨。”正是由于政务纷纭,庶狱繁杂,担心自己犯错,所以“构一小阁”,期望沿袭 “古贤守闭阁思过之义”。议论风发,心迹展露,文字虽简短,其意却深远,切合展馆主题,又表现况钟才情。(见图五)而书房的电解玻璃,成了一个自然的屏风,古典音乐中,况钟、周忱、杨士奇等人诗作交替呈现,与墙面况钟的《龙岗八景》诗遥相呼应,把况钟高古的文化意蕴、优雅细腻的一面,借助广泛的诗词曲赋,联结现代表现手法,把昨天与今天、现实与理想一并融于苍茫。二是选用古人的像赞。在祭祀况钟的享堂里,展示杨士奇、杨溥等四人对况钟的称赞。杨士奇是江西吉安人,明初重臣,先后历经五朝,与杨荣、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杨当时是内阁首辅,力荐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并面授机宜,特别叮嘱治苏要害问题,可以说是给了况钟最大的帮助和支持。杨溥是湖广石首人,在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也曾全力举荐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四人的赞誉或诗或词或曲赋,为况公祠增加了文学色彩。三是借用现实记载。秋水翁先生撰写的《况公祠记》,为况公祠增加了历史厚度。《况公祠记》首先交代了况公祠所在的前世今生,“况公祠所在早为五显庙,况公《辟疆馆记》载曰:正统三年,以五显王灵异,三祷旱潦皆应,请于朝为重兴楹桷,落成后,甃井得断石为“辟疆东晋”字。公偕其友蹇叔真考之,为辟疆顾况之园。”接着介绍况钟在此筑房守制,批阅公文、处理政务,“爱此馆青葱蓊霭,竹木明瑟,为簿书萧闲地,故以‘辟疆馆’名。”紧跟着,文章笔锋一转,痛惜况公祠年久失修,沦为荒莽,所喜苏州市纪委监委感到况钟“廉洁素矢之操,精钢练达之气,肃若秋霜,煦如甘雨,此德、此操,吴地世世受公之赐,无穷无尽矣。”期求复见循良遗迹,于是“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澳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湖石之胜留以待君之登临,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亭台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息。”最后感叹,“贤守之德,岂非造物者留是镜是师以倡贤者乎?”文章一气呵成,纸短情长,为况公祠增添了文化情怀。(见图六)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qikandaodu/2021/0303/455.html



上一篇:论档案与文史资料的关系
下一篇:活用地方文史资源让语文学习更接地气以陕西镇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