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显超绝情远见匠思苏州况公祠改造艺术管窥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园林,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依据地形地貌以及人文特征等因素,人为地模拟并改造自然山水,使之成为适合人居,并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园林与一般意义

园林,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依据地形地貌以及人文特征等因素,人为地模拟并改造自然山水,使之成为适合人居,并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园林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不同,虽然也呈现出自然风貌,但建造过程有人的参与,看似天然的外表下往往蕴含着人工建筑的美学原则。“繁而不乱、杂而有序”就是园林创作的基本原理。

况公祠位于苏州道前街西美巷,为清道光六年(1826)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33年再修。祠内有享堂、戏台等建筑,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况公祠祠门东向,砖雕门楼上有况公祠横额。入内,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3米,进深11米。堂南有戏台相对,前台5米见方,高出地面,三面敞开,顶作歇山式,南与三间后台相连,前后台总平面作凸字形。享堂西有院落两重,内有楼两进和东向房屋一座。(见图一)

图一 况公祠大门

20世纪50年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推出了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昆剧《十五贯》,随着这部戏曲被拍摄成电影,为民请命、执法严明、德威并重的况钟开始被广为传播。况公祠,作为纪念况钟的专祠,这座小园近年来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为租作他用,常年处于失修状态,“崩榛塞路,荒葛冒途,昔之石刻遗像埋没于荆榛瓦砾间,半为墟莽,辄不可辨。”①2019年春天,苏州市纪委监委考虑到况钟“风声义烈,坚姿劲格,辉映中吴,千秋有赫。”②决定改造况公祠,努力把况公祠打造成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③经过一年的施工建设,现在,况公祠俨然如出水芙蓉,以一座崭新的园林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笔者作为该园改造的见证者、参与者,试图用粗陋的笔触从园林艺术的角度做一个解析。

“政德”主题与内容布局

打造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是时代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并指出,大德须明,公德必守,私德要严。④讲政德,自古以来就是从政者的职业道德标准。

况钟(1383-1443),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初为小吏,明永乐间荐授礼部郎中。宣德五年(1430)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支持下,况钟大力改革弊政,削减重赋,减免苛徭,设仓济农,兴修水利。在任13载,积劳成疾,正统七年十二月(1443年1月)病故于任所。⑤纵观况钟治苏,“政德”犹如一条红线。他的大德,体现在为社稷安康稳定;他的公德,体现在为民情怀;他的私德体现在心底无私。艺术的体现况钟身上的这些品德,是园林布局者首先要考虑的。在这方面,况公祠的布展可谓独具匠心。纵向上,着眼于人物发展的时间脉络;横向上,挖掘人物的空间影响。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整个况公祠设置为六大展厅,并配以四大功能过渡区。

第一展厅——壮阔生平厅,这是况钟德政的逻辑起点。品德与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这个展厅设在享堂。在这个展厅,首先就是从况钟生平谈起,分为:幼丧母、发奋好学,弃科举、初以吏事,受荐举、礼部勤政,奉敕书、赴任苏州,“况青天”、名扬青史。简要的生平,既与“享堂”功能匹配,又便于激发参观者进一步深度了解况钟的兴趣。

第二展厅——卓越功勋厅,这是况钟政德的实践透视。如果说第一展厅是生平概括,第二展厅就是深度展示,这个展厅设在延秋舫。这个展厅是况钟13年治苏政绩的高度浓缩,以况钟“三离三留”自然分为三个阶段。一留苏州(1430-1432):况钟继母去世,朝廷奏准,况钟回原籍丁忧,后奸猾胥吏卷土重来,百姓联名请求况钟夺情起复,吏部奉旨准奏,况钟复任苏州知府。这阶段的政绩展陈围绕核减重赋、废除苛捐、整顿军籍、抑制豪强展开。二留苏州(1432-1436)宣德十年(1435)十一月,况钟六年考满,照例要进京述职,百姓担心况钟升迁而去,纷纷簇拥街头,八万民众联名上书,列举况钟政绩,请求留任,后明英宗宣赐敕书一道,命复任苏州知府。这阶段政绩围绕招抚逃民、兴修水利、设仓济农展开。三留苏州(1436-1443):正统五年(1440)况钟任满九载,按常例赴吏部候升,苏州百姓前来饯行,相送者络绎不绝,达百里之远。况钟感动不已,赋诗四首相赠,其中有“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句。后张翰等万名人联名,朝廷下旨加升况钟按察使,仍做苏州知府。这阶段政绩围绕二次减租、督查水利、任上离逝等展开。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qikandaodu/2021/0303/455.html



上一篇:论档案与文史资料的关系
下一篇:活用地方文史资源让语文学习更接地气以陕西镇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