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艺术札记一(2)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齐白石 老当益壮 96.3cm×40.5cm 1945年 杨永德原藏 潘天寿主张并践行传统自新,而且是文人写意的传统自新固是事实。但他是否不懂、反对、破坏中西融合和

齐白石 老当益壮 96.3cm×40.5cm 1945年 杨永德原藏

潘天寿主张并践行传统自新,而且是文人写意的传统自新固是事实。但他是否不懂、反对、破坏中西融合和真工实能呢?他明确提出:“有人提出把西洋画的东西加在中国画里头。现在有些人主张加,有些人主张不加。我看一方面要平心静气地研究,另一方面还要试验。……不要轻易下断语,以免出偏差。以自己晓得的东西排斥自己不晓得的东西,这不是学者的态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完全是对的。”这段话,显而易见,尽管他“自己晓得的东西”是传统自新,但并不意味着“排斥自己不晓得的东西”即中西融合。他又说,绘画有“平”“奇”两种,平者严于“规矩法则”,奇者“忽于规矩法则”;平者为“科班”的行家,奇者为“票友”的利家。这段话,同样显而易见,尽管他“自己晓得的东西”是文人写意,但并不意味着“排斥自己不晓得的东西”即真工实能。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对整个客观世界如此,对某一专业也是如此,任何人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不仅不可能全知整个客观世界,甚至不可能全知某一专业。所以,只要不违反党纪国法、公序良俗、生活常识,任何观点都是“准确”的,也都是不准确的。但任何人都只能晓得一点,所以,一部《王子复仇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本人看来,不要以自己的哈姆雷特为唯一准确的哈姆雷特,其他人的哈姆雷特都是错误的。而在研究某一读者的专家,更不要认为他在以自己的哈姆雷特反对、否定其他读者的哈姆雷特。因为徐悲鸿主张中西融合而判定他反对传统自新,因为潘天寿主张传统自新而判定他反对中西融合,或因为潘天寿个人的实践在文人写意而判定他反对真工实能,事实上,这都是专家的观点,而并不是徐悲鸿、潘天寿的观点。当然,专家们坚持自己对徐、潘的认识是唯一准确的,而其他不合这一认识的认识全是错误的,也并不违反党纪国法、公序良俗、生活常识,所以不妨让他们自以为是而斥人为非。在我们,则应该自以为非而以人为是。

徐悲鸿 牛浴 130cm×75cm 纸本 1938年

相对而言,对任何一件事的看法,没有不懂的、错误的人,人人都是懂的、对的,一百知是懂,五十知也是懂,不能以五十步笑一百步,同样不能以一百知斥五十知。从绝对而言,没有懂的、准确的人,人人都是不懂的、错误的,以无限大为分母,100以分子为0,50为分子也为0。徐、潘对中国画的认识如此,我们对徐、潘中国画观点的认识也如此。

文章三要

文章三要,内容主理,逻辑主气,文采主美。

理者,在“天下为公”之道,所谓“文以载道”,后世演为道德政治标准,遂为人斥为“说教”。其实,韩愈、苏轼、八大家之文章,无不寓有教化的至理大道在。顾亭林以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以政治标准否定艺术标准,当然不可取。但如果因为用政治标准否定艺术标准的不可取,认为文学艺术不需要政治标准,不需要“说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我的观点是,文学艺术既需要有不重“说教”的,即康德所说的“纯粹美”,黑格尔所说的“服务于闲适的心情”,也需要有“说教”的,即康德所说的“依存美”,黑格尔所说的“服务于崇高的目的”。二元并存,而以理为更重。

气者,在雄辩。同样的一个道理,没有逻辑,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前后矛盾地讲出来,便使读者感觉不畅。而如果逻辑严明清晰,层层铺开,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前后贯通一气,便可使读者有欲罢不能、一气读完的痛快淋漓。

美者,在文辞的华彩,即所谓形式美。“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一个好道理,逻辑不通,使人读来不能尽兴,逻辑通了,文辞不美,使人读来枯燥乏味,如同嚼蜡。而辅以优美的文采,则使读者读来甘之如饴,津津有味。当然,如果形式美过了头,又使读者有买椟还珠之憾。

千古文章,理、气、美兼备者,孟子、杜甫、韩愈、苏轼、辛稼轩。理气兼备而乏美者,朱熹、王阳明、顾亭林、黄梨洲。气美兼备而乏理者,骆宾王、李太白。备美而乏理气者,六朝文、明清小品文,袁中郎、张岱、袁子才。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qikandaodu/2021/0722/587.html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欣赏阿里破译阿里文史之谜
下一篇:国学文史国画书法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