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郭沫若的羊城故事:从激进诗人到(3)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孙中山创办了两所革命的学校: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都带有浓郁的革命气息。郭沫若南下教书,是被学校的革命气息所吸引。 就像他在《我来广东的志

孙中山创办了两所革命的学校: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都带有浓郁的革命气息。郭沫若南下教书,是被学校的革命气息所吸引。

就像他在《我来广东的志望》中所说,“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也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酝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他来广州是想开创一番革命事业的。

郭沫若在中山大学的演讲公告 (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有人认为南下广州对郭沫若来说是其思想转变的关键一环,在您看来,这段经历对郭沫若的学术思想、文学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咸立强:影响肯定是有的,在我看来,广州之行之于郭沫若思想转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便是他从对文学理想的追求转向了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南下广州之前,郭沫若自己说已经转向了马克思主义,但主要从事的还是文学活动,追求的是文学上的理想,当时他也在和郁达夫、周全平等人筹建创造社出版部。

其次,郭沫若在广东大学任职的几个月,很可能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从政才华。此前,郭沫若并无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此后则在政界开始有所作为。从浪漫的文人转向实际的政务工作,这里面的思想转变,关键也就是广州之行。而且这段时间积累下的人缘一直延续到他抗战乃至新中国成立,广州时期对于郭沫若来说非常重要。

羊城晚报:郭沫若的南下给广东左翼文学的发展乃至整个广东文坛带来了哪些影响?

咸立强:郭沫若对广东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的影响应该还是比较深远的,他的《女神》等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文学创作一直都是进步青年的精神食粮。随着《洪水》半月刊在广州的畅销,郭沫若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更影响到大批的进步青年。

但是,郭沫若在广东大学任教时,先是忙于教务改革,随后参加北伐,没有多少文学创作发表。其实,就像《广州民国日报》所报道的,郭沫若、郁达夫等创造社同人的到来就意味着一种革命的氛围在逐渐形成,文艺青年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自然而然就会向革命、向左翼文学发展。这不是写作层面的直接指导,而是思想上的引导。

左翼作家草明回忆说自己走上革命文学的道路就是受到了郭沫若等人的影响。洪灵菲、戴平万等广东左翼作家,从创作而言,也应该是受到了郭沫若等创造社同人文学创作的一些影响。

【延伸】

郭沫若与羊城晚报缘分颇深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又曾多次南下广东。1961年12月12日,郭沫若在从化温泉完成了《读随园诗话札记》。袁枚曾是郭沫若青少年时代的精神偶像,年届古稀的郭沫若重读《随园诗话》,自然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在《札记》中,郭沫若用现代科学提供的新成果、新观念及最新史学发现对《随园诗话》涉及到的考据问题进行二度考证。该书融考证功夫与文学鉴赏为一体,史学眼光与文学趣味打成一片,显示了郭沫若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艺术素养。

此外,郭沫若还曾在广东从化游历,写下不少或吟咏名胜古迹或讴歌建设成就的诗篇。1961年9月12日,郭沫若畅游流溪河水库,即兴写下诗句“奇卉花开阆苑静,温泉水滑玉池融”,还为横跨流溪河的一座新桥命名为“碧浪桥”。

桥左有一亭,红砖绿瓦,亭内以几块天然黄腊石为台椅,原名“应声亭”,郭沫若在亭内赏景抒怀后,为之题名为“滴翠亭”。

从化温泉区流溪河拱桥 (资料图片)

在这段相对平静愉悦的时光里,郭沫若重返文人传统,游历山河,写下不少游记散文。1962年2月20日,广东《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刊发了郭沫若抒写的一篇纪行散文《海角天涯》,全文分五个部分,描述了他在海南岛游历“海角天涯”的见闻与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9月在羊城晚报创刊前夕,郭沫若曾亲自题写了报头“羊城晚报”,这一珍贵墨迹被宝藏至今。

《羊城晚报》2021年3月18日A8版

本栏目合作网站:文史广东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赵 鹏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zonghexinwen/2021/0320/491.html



上一篇:书海夜航:执编《浚县古城文史资料荟萃》手记
下一篇:潍州文史:潍坊解放后的《新潍坊报》《昌潍大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