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存真图通文史美术史论自立他山鉴定与中国(2)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八明 万历董 其昌山 居图上 海博物馆藏 图九董 其昌吴 燕八景图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公主寺位于山西繁峙,大雄宝殿有一堂明弘治十六年的水陆画(图

图八明 万历董 其昌山 居图上 海博物馆藏

图九董 其昌吴 燕八景图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公主寺位于山西繁峙,大雄宝殿有一堂明弘治十六年的水陆画(图一八)。其风格和嘉靖款道场画、古浪博物馆藏水陆画、青海西来寺所藏水陆画和首都博物馆所藏水陆画完全相同。由于公主寺绘制年代较其他几堂水陆画早,因此画艺更加精妙。

这些明代的水陆壁画和卷轴画,体现了明代的时代风格,画风端庄典雅,神态生动。共同点为人物脸型圆长,较为丰腴,眉毛弯弯;部分女仙脸上有三白脸色;所有人物柔和带笑,形象生动;均采取工笔重彩的画法;绘画形式类同,一般使用立轴的形式,神像旁有榜题,或还有功德主的姓名及所捐款项等具体内容。

但是,嘉靖款宗教画和其他的明代水陆画又有明显不同:嘉靖款道场画艺术性比同时期的水陆画差,人物造型和线条不如同期的水陆画,人物庄重典雅不足,同期水陆画的设色、线条和人物造型远胜于嘉靖款画作。比如弘治十六年的壁画采用了沥粉贴金的做法,显得富丽堂皇,色彩绚丽、古朴典雅。而嘉靖款画作则随意很多,甚至不讲究构图和对称关系。但嘉靖款道场画也有其优点,那就虽不够庄重典雅,但是比同期水陆画画得更野更活。

如上分析,这幅画和同时代的明代人物画有共同点,但又有明显区别。艺术风格和同时代的中原地区、北京地区的绘画艺术风格相差极远,具有明显的差异,那么为何和同时代的水陆画差异这么大呢?

戴晓云指出这是两种绘画系统,一种是水陆画的绘画系统,称之为传统绘画形式,承袭了传统的道释绘画形式;一种是民间宗教仪式上使用的图像系统,是民间形成的一种新的绘画,是配合民间宗教的一些仪式,在道场上使用的,其艺术具有民间性,不少具有年画的特点。这些新兴的绘画虽然和水陆画同时期,但艺术风格有差异,是由于宗教文化的形成和传承、绘画的传承和创新、粉本和画工不同。这些宗教画,大多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绘画和一定的宗教文化和宗教仪式配合使用,是民间教派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研究清楚这批宗教画的性质和题材,对民间宗教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弄清这批宗教画的性质,相关研究者使用图像作材料时,才不会用错。

道释画可以用艺术风格来判别,但鉴别有时候和艺术风格无关。戴晓云以《十王图》为例说明,由于“十王”在中国丧葬文化中特殊的地位,《十王图》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十王图》既可能是佛教水陆的“十王”,也可能是道教黄箓的“十王”,还可能是民间宗教度亡仪式上的“十王”,也可能人们为了让亡人安心上路,把“十王”挂在墓中,道教徒悬挂道教性质的“十王”,佛教徒悬挂佛教性质的“十王”。这些《十王图》,可能出自一个粉本,但性质却完全不同。这种情况,在很多道释画中都存在,这是研究时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传统宗教绘画和新兴宗教有相似之处,同样具有明代宗教画的特点,绘画形式类同,一般使用立轴的形式,神像旁有榜题,或还有功德主的姓名及所捐款项等具体内容。但如前所述,它们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由于道场画是配合一些宗教仪式用的,因此从绘画风格的差异,可以窥探其背后代表的宗教文化。这是读图分析其艺术风格和来源,从而为探寻宗教文化的类型提供历史证据的一个例子,也就是鉴定在佛教美术史研究上的作用。

图一〇 李公麟(传) 五马图 日本私人藏

图一一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一二 李公麟 孝经图(局部) 大都会博物馆藏

朱万章:宋画鉴定的几个误区

朱万章谈了自己对宋画研究的几点心得。

首先,书画鉴定的基本问题是断代。一般说来,对于一幅古画的鉴定,首先确定其时代气息。画面透露出的“气韵”,是鉴定宋画的先决条件。这种“气韵”的获得是建立在对存世宋画的饱游饫看之上的。刘勰《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运用到鉴定宋画可以衍变为“观千画而后识气”。宋画有一种共同的时代气息,即画面透露出的“气韵”,启功将其称之为“望气”。这种时代气息包括画面本身所蕴含的新旧程度、包浆、笔法、墨韵、赋色、材质、伤况、装裱等,甚至包括很多不可或很难言说的成分,因而在鉴定起来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可确定性或模糊性,但只要对同时期的画作的共通性有所认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信息,就不会妨碍对画作本身时代的判定。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qikandaodu/2021/0303/457.html



上一篇:活用地方文史资源让语文学习更接地气以陕西镇
下一篇:敦化岗子遗址和岗子类型座谈会发言摘要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