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岗子遗址和岗子类型座谈会发言摘要(2)

来源:文史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河东砬子地点。在河东砬子采集到大量的折沿、鼓腹的陶片,都是在这个地方的乱石穴里发现的。10月20日,在约10 米长、8 米宽的范围内,发现4 个石空

2.河东砬子地点。在河东砬子采集到大量的折沿、鼓腹的陶片,都是在这个地方的乱石穴里发现的。10月20日,在约10 米长、8 米宽的范围内,发现4 个石空当中有陶片,共采集陶片297 件。其中1件桥状耳,黑陶,耳部不是圆柱形,而是平顶形。石穴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玄武岩很密集,石头中间的空隙,大空能进去人,石洞里都是这种陶器,特别是这种黑灰色的陶豆的豆把,大部分都是出自这片地方。黑色陶豆已修复1个,还有1个也可修复。

3.砬豁与河东砬子以北的平地地点。这片平地面积很大,从砬子边一直到路边,长约1,300米,宽约500米,面积约为650,000平方米。在这个范围内,地表有大量的夹砂陶片和泥质灰陶片。还有完整的陶纺轮、陶球等。

(三)东山头小城

2017年发现,在通沟岭的南侧沙河左岸,有一个小城,地势高爽,北侧有石墙,城内有一个高台。城址对岸是一片杜鹃花海。其西北800米,是通沟岭山城东墙。城内采集到青铜时代夹砂陶片、黑曜石石核、石斧和渤海铁刀泥质灰陶片等。这一小城,在东山头屯境内,暂且称之为东山头小城。

(四)其他遗址

一是北山遗址。在岗子村北,采集到来砂红褐陶片,带有附加堆纹。二是西山遗址。在岗子村西,采集到石斧、夹砂陶片和泥质灰陶片。三是岗子前山山城,俗称“张效有山”,山脊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城墙,直抵通沟岭山城北墙。岗顶有一道石墙。城内和墙上采集到渤海铁镞和石斧、石锄以及大量陶片。

(五)采集的主要器物

二年多来,在上述6处遗址的地表共采集722件石器、陶器、铁器和汉代五铢钱等,已无偿捐给敦化市文管所,主要的代表性器物,已陈列在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建立的“吉林印记之岗子村博物馆”中。尚暂存手中深入研究用的,还有2件陶豆、1件黑陶高柄豆的豆柄。

敦化岗子等遗址,多种文化因素汇集于此。地表采集的这批陶器,与团结文化、东康类型、东团山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独具“折沿鼓腹”“柱状鋬耳”“平顶形耳”等显著特点,而且环境特殊,多出于石穴之中。建议将其命名为“岗子类型”。在此基础上,全面调查,深入勘探,重点发掘,系统研究,搞清其年代、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岗子一带,本是勿吉、靺鞨白山部的聚居地。如果沙河两岸的通沟岭山城、岗子前山山城、东山头小城、石湖平地城和岗子等遗址经过进一步考古工作,确实探明为大祚荣“树壁自固”之地东牟山,那么,这次发现的岗子遗址,则更增加了渤海最初都城的文化底蕴。

二、岗子遗址的发现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考古学课题

魏存成(吉林大学教授):张福有先生的调查发现很重要。2016年冬天,张福有先生邀我看过这批文物。

这次展出的张福有先生在河东砬子又一次发现的陶片,确实很重要,东西也很丰富。这个遗址很重要,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考古学课题。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不掌握,“三普”的时候也没太注意。这次发现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关于黑龙江东部和吉林省的东北部这些地方,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后来断断续续就没有接续上。这些年不断做工作,黑龙江省考古所也很关注。

我想,下一步的工作还得调查,然后再核实发掘。现在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搞清楚这个遗址所反映的到底是什么?现在张福有先生提出叫“类型”,那么对文化“类型”的代表性的文物特点、遗迹特点是什么,现在能说一些,但进一步发掘后能更丰富。张福有先生稿子中的一些东西,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个是各个遗址的名称、各个地点的名称,上次发表的报道和这次的文章应该统一一下,上次叫“东山头遗址”,这次不叫了,这个遗址的称呼应该统一一下。包括遗址里面的地点,一个遗址里面有不少地点,这个地点要统一,文字要统一,图也要统一,看着就很清楚,这是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

再一个,就是定义文化类型的时候,它的代表性器物到底是什么?张福有先生提到了“折沿、鼓腹”的陶罐,内容提要和结语都提到这个“折沿、鼓腹、柱状鋬耳”是主要的特征。实际上,“折沿鼓腹”罐没有耳,“平顶鋬耳”是它的特点,但“折沿鼓腹”的典型器物没有耳,所以这就需要再次调查发掘,看它的典型器物是什么样的。现在,“折沿鼓腹”罐没有完整器物,以后再发掘出完整器物,我们就可以说它的文物特点是什么了。

文章来源:《文史哲》 网址: http://www.wszqk.cn/qikandaodu/2021/0303/458.html



上一篇:辨伪存真图通文史美术史论自立他山鉴定与中国
下一篇:所谓敦煌春联系我国最早楹联之考辨

文史哲投稿 |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版面费 | 文史哲论文发表 | 文史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史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